在我国,白内障、青光眼、近视人群和眼底病患者数以亿计。而眼科医生的数量仅约36000名,能做手术的医生更是少之又少。眼科医疗资源如此紧缺,意味着眼科医生要“超速”成长曾经的姚达强教授就是其中一位。
姚达强教授是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的主任医师,在他身上有两个很亮眼的标签——白内障手术和近视手术都做过上万例。同时,他又会做青光眼手术,又会做玻璃体切割手术,角膜移植和青光眼手术也不在话下。在专访中,他讲述了从医这么多年的故事——
姚达强教授身上有一种“剑胆琴心”的精神。在手术时,他毫不含糊,讲究“快准稳”,面对病人,他又总是考虑良多,经常换位思考。
他已经记不得当初是如何选择了眼科,可能是当初流行的“金眼科,银外科”这句话。不过入行之后,才发现这也并非是个躺着就能挣钱的轻松活儿。
一开始姚教授沉浸在眼部的整形手术,给年轻的小姑娘精心制作“双眼皮”,但久了也觉得这貌似有点“不务正业”,于是静下心专攻眼科专业,学着学着,便发觉眼科最亟待服务的是两个群体,一个是近视人群,另外一个是白内障人群。
这两大群体占了眼科疾病的大部分。因为身在综合医院,要求医生非常全能,姚达强教授还掌握了眼底手术、角膜手术、青光眼手术等各种技能,技多不压身嘛。但是做得最稳的还是白内障手术和近视手术,20多年来,这两种手术姚教授的经验都超过了1万例。
姚达强教授这20多年来见证了手术技术的革新。比如以前的准分子激光手术,要在眼角膜上动刀,用微型刀调整,可能出现误差,所以要反复调校,而现在全飞秒无刀无瓣微创,就算病人配合得差一点也能顺利完成手术。
白内障手术也是一样,最早的一代超声乳化机器不理想,医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很容易发生后囊破裂和角膜混浊,要循序渐进才能降低这些并发症。而现在的白内障手术就很安全高效,甚至都不用住院,还可以换上各种晶体,实现术后解决近视等屈光问题。
做好一台手术不难,上万例手术都“稳住”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到了,搞不好就要发生医疗纠纷。姚达强教授多年来很重视手术安全,他的初心就是真诚以待,手术有任何风险坦诚与患者沟通,也不会“勉强”给患者做手术,特别是近视手术。“这本来就是锦上添花的手术,不能因为医生判断的失误给患者造成痛苦。”
姚教授是国内最早试水多点执业的医生之一,至今还工作在一线。他觉得,目前中国的眼病患者人群庞大到惊人,手术需求也多,而要培养一个熟练的眼科手术医生是不容易的,至少要10年以上。技术成熟的医生开展多点执业,能帮助更多病人更快地解决问题。同时作为经验丰富的医生,带教的责任也很大,认真带教能让年轻的手术医生少走弯路,使病人少受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