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国内首个眼科医生集团——金眼科名医集团在广州成立,同期,该集团旗下的名医工作室也正式开业。据悉,金眼科名医工作室是国内首个眼科名医联合执业的O2O平台,这一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医疗互联网商业模式一时成为行内关注的焦点。
(8月16日,国内首个眼科医生集团——金眼科名医集团在广州成立。摄影:陈辉)
金眼科是如何通过互联网商业模式,实现医生联合执业共享平台的呢?从其基础平台功能建设可见端倪。在开业当天,金眼科名医集团联合创始人兼CEO刘庆现场对名医工作室进行了解释。
(金眼科名医集团联合创始人兼CEO刘庆阐释金眼科资源整合平台模式。摄影:陈辉)
据悉,金眼科名医工作室成功运营了“眼健康管家”这一权威科普平台。这个平台线上Online开展医患咨询、预约、诊后管理,再造就诊流程,全方位提升患者体验。与此同时,线下Offline针对中国眼病患者看病难、找名医更难、拿到精准解决方案难上加难的现状。
简而言之,金眼科名医工作室是采用共享模式开设的眼科名医联合执业的实体。这个模式甫一推出就受到业界知名医生的认可和参与。
开业当天,名医荟萃。原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院长、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终身名誉主任葛坚,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眼外伤中心原主任汪振芳等一批名医已确认加盟金眼科开设名医工作室,这一消息更是在业内引起了不小的轰动。除了葛坚和汪振芳,国内还有上百位眼科名家已确认进入金眼科名医集团平台,开设名医工作室。
汪振芳的名医工作室实际上已经运营一段时间。对比在原单位和金眼科的就诊的经历,她说,以前在公立医院坐诊时,遇到患者在排了很久的队终于拿到她的挂号后,在下一阶段的治疗比如说手术,又因为设备而需要等上好几天,后续的治疗还需要通过抢号才能进行。这样的情况在金眼科将不复存在。患者在支付一次的诊金后,医助等工作人员会跟踪后续的体检、手术等医疗服务。如需再次复查诊疗,也可以通过平台的大数据,配对给最合适的医生诊疗,免除患者在等待就医过程中增加的痛苦。
(汪振芳的名医工作室实际上已经运营一段时间。对比在原单位和金眼科的就诊的经历,医患之间都会有更好的服务模式,免除患者在等待就医过程中增加的痛苦。摄影:陈辉)
作为一个名医联合执业平台,金眼科投资人选择在充满着挑战和未知的医疗行业发展,其实有着更大的济世情怀。金眼科名医集团本质是希望通过医生联合执业推动分级诊疗,以此促进医药卫生事业长远健康发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达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目的。
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室发布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切实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平、可及,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富有活力的分级诊疗模式。
毫无疑问,医生多点执业、医生联合执业是实现分级诊疗的必经途径。然而,早在2009年原卫生部印发《关于医师多点执业有关问题的通知》;2011年原卫生部又发出通知扩大医师多点执业试点范围,鼓励医务人员到基层和农村地区执业。
政策已经先行,但医师多点执业却迟迟未得到落地。近两年,张强医生集团、沃医妇产名医集团、博德嘉联医生集团等市场化医疗机构平台纷纷成立,医师多点执业终于得以破冰,这些医生集团因此成为深入推进医疗改革,推动医生多点执业的“先锋队”。
在这股浪潮中,金眼科名医集团独辟蹊径,在名医医疗为核心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互联网属性,通过“眼健康管家”加速医患交流的频率,通过科学、权威的眼科知识传播,把患者吸纳为医生和平台的粉丝,建立起平台品牌和口碑。原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院长、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终身名誉主任葛坚教授讲到,患者需要好的服务,医生也需要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容易获得的、价格合理的医疗服务,让百姓在疾病面前“瞧得起、瞧得上、瞧得好”,这是全世界通用的法则。金眼科的平台模式,使得在公立医院就职的医生可以通过业余时间在名医工作室发挥更大的个人价值,给医生提供了多元选择,同时其互联网商业模式有利于医疗行业的健康发展与合理性流动,也能更好的推动解决社会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金眼科资源整合平台模式,通过线上预约、线下就诊的方式,为医生和病人构建更好的服务平台。摄影:陈辉)
2016年最受欢迎菁英投资人、2016年度最佳新锐投资人谢波充分肯定了金眼科的互联网商业模式,认为金眼科名医集团的发展方向代表了未来的医疗行业发展形态。
然而,医疗行业的开放和发展受政策影响极大,唯有稳定、持续的政策支持医师多点执业、联合执业,并通过未来的医生自由执业,才能彻底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让全民共享社会进步带来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