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以及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生活方式相关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大,干眼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病。
据流行病统计研究表明,中国每5人中最少有1人患有干眼症,女性患病率25%、男性为17.2%,而惯性佩戴隐形眼镜患者患病率高达90%,空调族、刷屏党、低头族中80%有干眼,43-86岁人群中干眼的患病率为21.6%,65岁以上人口中有75%患干眼症。
干眼是如何产生的?能不能断根?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有干眼?接下来我们一起通过下面这些问题快速了解一下吧!
干眼是一种疾病。是一种近年来发病率日趋升高的常见慢性眼科疾病。是由泪液的质、量及动力学异常导致泪膜不稳定性或眼表微环境失衡,可伴有眼表炎症反应、组织损伤及神经异常,造成眼部多种不适症状和(或)视功能障碍。
泪膜是人眼最表面的一层液体薄膜,由泪腺、副泪腺、睑板腺及等眼表细胞分泌而成,随着眨眼运动均匀涂布于眼睛表面,起到提供营养、保持角结膜的湿润等作用。泪膜由3部分组成:粘蛋白层、水液层及脂质层。任何一层出现异常,就可能引起不适症状。
眼部有干涩感、异物感、烧灼感、眼胀感、眼痛、畏光、眼红、易疲劳、流泪、眼痒,不能耐受有烟尘的环境,严重者会出现视物模糊,眨眼,揉眼,都可能是干眼引起的。
干眼症状可时轻时重 ,早期症状为异物感 ,病情发展则会有烧灼感 。眼部干燥感是最明显的症状 ,特别是在户外吹风 、注意力集中导致眨眼减少时更明显,而夜间或清晨醒来时 ,眼干症状极为明显。
人的情绪、生活作息规律、环境、年龄、性别、用药、戴隐形眼镜等,都可能与干眼的发生有关。长时间注视屏幕、长时间呆在干燥的空调暖气环境的人,全身性免疫性疾病和系统性疾病患者、女性、中老年人患干眼症的概率更高。
干眼,从分类上来看,可分为泪液生成不足型和蒸发过强型。正常情况下,我们的眼球表面会覆盖一层有泪水形成的薄膜,它可以帮助我们锁住水分,对眼表起到湿润、保护的作用。 “补水”的水液层由泪腺分泌,而承担“锁水”功能的脂质层则由睑板腺分泌。研究表明,80%以上的干眼患者是由于睑板腺功能障碍,脂质分泌不足,“锁水”功能下降导致的。
干眼是一种慢性疾病,轻度干眼如果能完全去除病因,合理治疗有可能恢复正常;中重度干眼因为其病因多样,常常不能完全去除,如空调环境、长时间看电子产品、戴隐形眼镜、全身病等等,所以常常不能完全断根,但可以通过临床用药、物理治疗等来控制病情,很好地缓解症状解除痛苦,恢复正常生活。如同患了高血压,就要吃药,药物可以把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患者可以正常生活,但绝不能因为高血压不能断根就不吃降压药了。
针对不同的干眼类型,采取相应的院内治疗和家庭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