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看到自己眼睛里出血就会特别紧张,但其实,以眼部出血为表现的疾病有很多,如结膜下出血、眼底出血、睫状充血等。
其中,结膜下出血眼科门诊的常见病、多发病,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很吓人,但面对它我们真的不用紧张。
什么是结膜下出血?
所谓的结膜下出血,即结膜下的毛细血管破裂或血管壁渗透性增加造成出血,渗出的血液就被局限在结膜与眼球之间,造成急性红眼。一般是白眼球上面出现一片血红色的血块,这不是细菌感染,也不会传染给别人。另外,当发生结膜下出血时,除了样子比较吓人外,患者自身并不会感受到疼痛或视力受损等异常。
结膜下出血的病因
眼球的表面有一层结膜,上面分布有很多毛细血管。结膜下出血的成因是毛细血管破裂。而眼球毛细血管破裂一般是受外力的刺激,比如用力揉眼睛、剧烈咳嗽、呕吐、用力排便。人们在咳嗽、便秘时,由于用力过猛造成腹压升高,震动血管,从而引起血管破裂。如果病人最近比较疲劳,其体内的荷尔蒙很有可能发生改变,这会使毛细血管变得比较脆弱,更容易造成结膜下出血。
另外,结膜炎症、动脉硬化患者、高血压、血液病、肾病、某些传染性疾病(如败血症、伤寒)等内因,也可以引起结膜下出血。
结膜下出血有哪些症状?
在发生结膜下出血时,如果不照镜子,病人本身通常也浑然不觉,只有少数病人会感到眼睛有轻微的胀痛、干涩或异物感,之后就发现眼白部分忽然出现血红一片,但视力也并不受影响。因此多数人都是照镜子或旁人发现异状才知晓,结膜下出血看起来很吓人,其实没有危险。
这些“出血”要区分
结膜充血:
人们往往会混淆“结膜充血”与“结膜下出血”,人一般熬夜后或眼睛过度疲劳时眼球会出现红血丝,这只是血管出现扩张充血,医学上把这种情况叫做“结膜充血”。
眼底出血:
眼底出血通常来说肉眼观察不到,需要通过眼底镜观察,且会导致患者视力出现改变,通常会出现视力下降。
结膜下出血不必惊慌,可自行吸收
当出现结膜下出血时,不要惊慌!轻微的眼结膜下出血大多可以自行吸收,无需特殊处理。出血面积较大的,初期可用冰袋或毛巾冷敷双眼,促进止血,两天后可热敷促进血液吸收。每日3-4次,每次5-10分钟,一般半月内出血可完全吸收。
此外,在吸收过程中,血块会散开来,颜色从红色转为黄棕色,不可能瞬间痊愈,冷热敷和用药也只是缩短病程。治疗期间应尽量避免剧烈运动和搬运重物。
怎样预防结膜下出血?
结膜下出血大多是自发性的,但也可通过以下方法尽量预防:
1.避免剧烈咳嗽、大力打喷嚏;
2.避免剧烈呕吐;
3.远离、避免眼外伤;
4.避免暴力揉搓眼睛,必要时,揉搓眼睛要轻柔;
5.如果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应积极治疗此类基础疾病;
6.如有动脉硬化,需低盐、低脂饮食,加强体育锻炼,但要避免倒立、举重等憋气动作;
7.便秘者,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荤素搭配,增加粗纤维和水果的摄入,同时要避免排便时过度用力;
8.患有出血性疾病或服用抗凝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患者,可咨询医生是否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以降低结膜下出血的风险。
管家提醒,结膜下出血如果是偶然出现对身体健康并无影响,但如果反复出现就不能大意了,要及时到医院查找出血原因,如果是血液相关疾病引起出血,需要积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