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轻人认为,眼睛的疾病跟自己关系不大:白内障、青光眼、黄斑变性等更青睐老年人;近视虽然高发,但容易得的是青少年儿童。殊不知,有一种眼病好发于青壮年。
这种眼病症状很常见,但如果不及时确诊和治疗,却会导致视力严重下降甚至失明,它就是非感染性葡萄膜炎。
非感染性葡萄膜炎的特殊性
非感染性葡萄膜炎是最常见的葡萄膜炎,是由于一系列因为免疫介导而引起的眼内炎症性疾病,虽然同样是炎症,但比常见的结膜炎却严重得多。这主要有两个原因:
与炎症发生的部位不同有关。葡萄膜是眼球壁的中层组织,富含血管和色素,它主要包括前部的虹膜,中部的睫状体,后部的脉络膜,这三个部位都可能“发炎”;
这种疾病与人体的免疫功能有关,发病机制更为复杂。
因此,非感染性葡萄膜炎具有易反复发作、用药周期长的特异性。故在应用药物治疗时,眼科医生应斟酌出疗效最好、副作用最小的长期治疗方案,减少患者的担心,增加用药依从性,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出现这些症状要高度怀疑非感染性葡萄膜炎:
眼红、眼痛、视物模糊、眼前黑影、视力下降等,并且这些症状往往时间比较长,不易好转。随着病情的进展,可能会引起青光眼、白内障、视神经损伤、视网膜脱落、永久性视力丧失等并发症。
因此当出现以上相关症状时,须迅速就医咨询排除是否患上该类眼病。
致病原因的特殊性
非感染性葡萄膜炎被称为眼科中的“硬骨头”,发病机制主要与感染因素、免疫因素、各种损伤等有关,但其病因多达60多种,因此需行全面的眼科检查,并通过多种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明确原因,判断患者发病位置及严重程度。包括:血液学检查、病原学检查、免疫抗原抗体检测、风湿病检查、结核病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吲哚青绿血管造影、超声检查、CT检查等。
此外,该病可与急性角膜炎、角膜磨损、角膜感染、视网膜脱落、色素性视网膜炎、眼内肿瘤、巩膜炎等症状相似,需鉴别诊断。
它好发于中青年
300万患者面临致盲风险
根据我国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我国的葡萄膜炎患者至少300万。这个疾病主要有以下特点:
致盲风险高:全球约5–10%的视力受损由葡萄膜炎所致。在西方国家,10% 至 15% 的失明是由葡萄膜炎造成的,约35%的葡萄膜炎患者会发生短暂或永久视力缺损,10%左右的患者可致盲。
20—50岁高发:葡萄膜炎患病率为152/100000,其中非感染性葡萄膜炎占比高达41%-55%,非感染性葡萄膜炎多为中青年,平均发病年龄为33岁。
容易复发:治疗棘手,很多患者存在复发风险,且多次复发对视力损害更大。
难以预防:非感染性葡萄膜炎病因复杂,且可能与机体免疫系统相关常常难以预防。
非感染性葡萄膜炎的治疗
激素是把双刃剑
糖皮质激素及非激素类免疫调节剂是临床治疗非感染性葡萄膜炎的常用药物,随着广泛的临床应用和观察,长期使用激素及非激素类免疫调节剂带来的副反应也逐渐显现:
眼部症状:眼内压升高、激素性青光眼、激素性白内障、上睑下垂等
全身症状:高血压、糖尿病、全身骨质疏松、精神障碍等
治疗非感染性葡萄膜炎的新选择
——生物制剂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生物制剂逐渐成为全球治疗葡萄膜炎相关指南中的推荐疗法。
生物制剂是从组织中提取或利用重组DNA技术生产的蛋白质,也是一种可抑制免疫系统的免疫调节剂,包括抗肿瘤坏死因子-alpha (anti-TNFα )及细胞因子受体抗体,常常用于传统治疗效果不佳或无法耐受等情况。
与传统疗法相比,生物制剂使用便捷,用药间隔长,疗效显著;安全持久,不良反应更小。循证证据也表明,生物制剂的引入让眼科医生在治疗非感染性葡萄膜炎方面有了更多的选择,将可能使一些葡萄膜炎患者恢复一定视力,也为患者带来了希望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