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窗变歪
电线杆变斜
看东西一片模糊
这可未必是“老眼昏花”
可能是黄斑病变持续发展的信号
黄斑病变是什么?
我们经常把眼睛比作一台照相机,角膜和晶状体相当于镜头,视网膜相当于底片。当光线照进来,通过角膜、晶状体等,直接到达视网膜中心——黄斑,即我们视觉最敏锐的地方,也是视网膜中最重要的一个区域,主要与精细视觉及色觉等视功能有关。
镜头花了,我们可以换一个镜头,如得了老花眼,可以做手术换一个人工晶状体。
但是底片出问题了,就没得换了。特别是我们视力最敏锐的部位——黄斑出问题,我们的视力会受明显影响,而且年龄越大,黄斑越容易出现问题。
黄斑病变是以黄斑部为病变的一类眼病,常见于老年人,并且随着年龄增大,发生黄斑病变的危险性也越大。而且偶也可见于年轻患者,确切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血管硬化、慢性光损伤等有关。
目前,老年人最常见的黄斑病变包括老年性黄斑病变、黄斑裂孔、黄斑前膜、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等。
黄斑病变的症状由于视网膜上没有痛觉神经,黄斑区也没有痛觉神经,所以常常被人忽视。若出现以下症状,便要特别注意了。
一、视力下降或中心有暗点
黄斑位于视网膜中心区域,当黄斑部出现问题时,常常直接影响视力,主要表现为视力下降或中心出现暗点,但周围视力正常。
而老年性白内障也会出现视力下降,不同之处是白内障看东西整体模糊。
二、视物模糊
患者感觉看东西不清楚,模模糊糊,尤其是对物体的边界看不清楚。有时候会觉得光线周围出现光圈,以及物体的颜色不够明亮。
三、视物变形
患者感觉看东西变形、变小、变远、扭曲等情况。尤其是由于眼部外伤或者手术等因素导致黄斑前膜的患者,视物变形最为明显。
高发人群
另外,老年人群、高度近视人群、糖尿病人群和高血压人群作为黄斑病变高发人群,尤其需要注意日常保养和定期眼底检查,早期发现眼部异常,有助于预防疾病发生。
黄斑病变的应对与预防//
日常预防与饮食
由于黄斑病变症状的特性,日常生活中我们便可以进行初步的自我检测:可遮挡单眼后,用另一眼观察直的线条,如门边、柜子等。
如果无论怎么看,线条都是歪的,或者歪的范围比以前大了,就要考虑黄斑变性的可能性,并及时到医院就诊。
也可以选择通过阿姆斯勒方格表进行检查,该表尤其适合给家中的老人进行检测。
若表变成了以下这样,便很有可能黄斑已经开始病变了。
同时,平时注意休息不要过度用眼(如长时间使用手机、长时间在强光的环境下工作),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睡眠充足、不熬夜等。同时平日里可以多补充含叶黄素多的蔬菜水果,如玉米、胡萝卜等。另外,戒烟戒酒亦有助于预防老年性黄斑变性。
//
病后治疗
对老年性黄斑变性,由于其有干湿性之分,所以治疗也有所不同。
所谓干性AMD是指,进行性色素上皮层萎缩,黄斑部组织老化,脂质沉积于视网膜内,形成一个个散在的“玻璃膜疣”。在早期对视力的威胁相对较小,且进展相对缓慢。湿性AMD是指除玻璃膜疣外,还有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从而引起黄斑区一系列渗出、出血及瘢痕改变,严重威胁视力。
目前对于干性AMD,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湿性AMD对视力损害严重,可以根据病情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如光动力学疗法(PDT)、经瞳孔温热疗法(TTT)、眼内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其中使用最广泛的是眼内注药,具有疗效明确,风险较小,安全性高的优势。
“眼内注药”又是什么呢?通俗讲就是给眼睛打针,通过将抗VEGF药物注射到眼睛里,从而抑制新生血管继续形成和渗漏,达到减少渗出、出血,保护黄斑功能的目的。
除眼内注药外,PDT和TTT也可用于某些特殊类型或部位的黄斑变性。如果发生眼底大量出血且不能吸收时,则只能通过手术治疗,但视力预后较差,因此患者不能寄希望于最后的手术治疗。
所以提倡在疾病早期阶段,采用及时、合理的方法控制病情,避免更加严重的视力损害。此外,避免危险因素、早发现、早干预在黄斑变性的治疗中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