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才近视100度,到底用不用配眼镜?戴上眼镜会不会就摘不下来了?”
“听说一戴眼镜度数就涨得更快?真的是眼镜的问题吗?”
每到孩子体检季,这两个疑问就成了家长群里的“高频话题”。不少家庭为了“不让度数加深”,宁愿让孩子眯眼看清黑板,也迟迟不敢配镜;还有家长发现孩子戴镜后度数仍涨,便把责任全推给眼镜,陷入“配也怕、不配更怕”的两难。
2025年最新发布的《近视管理白皮书》,针对这些家长最关心的近视矫正问题,给出了科学答案。今天就结合这份权威参考,帮你避开近视防控的关键误区。
一、戴镜=度数加深?
认为“眼镜会加速近视”的观点,往往混淆了近视自然进展与戴镜的关系。就像身高增长导致衣服不合身,不能归咎于衣服本身。
《近视管理白皮书(2025)》指出,未矫正近视可能加速进展,科学矫正有助于延缓发展。近视进展受遗传、环境(如近距离用眼时间、户外活动)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个体差异很大。眼轴增长与度数变化存在相关性,但个体差异较大,需结合临床检查综合评估。
原理
当眼睛长期处于看不清的状态时,为了努力看清,可能会增加调节负担,有可能导致视疲劳。
长期的视觉模糊和调节紧张状态被认为可能是近视进展的相关因素之一(眼轴长度是衡量近视进展的关键生物学指标)。
关键区分:矫正与防控
◆视力矫正:通过眼镜/隐形眼镜获得清晰视力,解决当下视物需求;
◆近视防控:需联合户外活动、光学或药物干预等,延缓近视进展。
二者目标不同,但科学矫正是防控的基础前提。
二、这3种情况,需及时矫正视力
并非所有近视都需要时刻戴镜,但以下3类情况(基于《白皮书》精准管理策略),眼科医生通常会建议及时进行科学的视力矫正,以获得清晰的视觉并避免潜在问题:
1.近视影响远视力(≥100度)
孩子近视超过100度,影响看远清晰度,如上课看黑板模糊,看远处时眼睛需要费力调节,可能会加速视疲劳,也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度数变化相对明显。
长期视力模糊可能对双眼视功能(如立体视)的发育产生一定影响。
此类情况属于“进展性近视儿童”,需光学矫正+定期监测眼轴。
备注:立体视是眼睛判断物体远近、深浅、凹凸的能力。发育受影响可能表现为:判断距离的准确性下降,如上下楼梯需更小心;精细动作如绘画、拼图的空间感可能受影响;可能影响需要精细立体视能力的活动。
2.日常生活受阻
看远模糊明显影响日常生活,例如开车看不清路标/红绿灯、开会看不清投影等。
这种“看不清硬扛”的状态,比佩戴合适度数的眼镜更容易导致视疲劳和潜在的安全风险,优先保障安全用眼。
3.双眼度数差≥150度
一只眼清楚一只眼模糊,大脑可能会逐渐依赖清晰的眼睛,模糊的眼睛可能因较少使用而导致视力发育不良(弱视风险增加),且成年后矫正效果可能有限。
这可能影响立体视觉和深度感知,并可能导致单眼过度疲劳、视物重影、头晕等不适,影响学习和生活效率。此等情况需个性化矫正方案,避免弱视风险。
三、科学戴镜与近视管理,需综合施策
《近视管理白皮书》强调了“全周期、多维度”的近视管理理念。视力矫正(戴镜)是管理的基础环节之一,旨在获得清晰舒适的视觉。但近视管理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结合多种措施,并定期接受专业检查:
1.遵循专业验光建议,避免刻意欠矫:
不建议家长主动要求降低配镜度数(“欠矫”)。科学足矫(以获得清晰视力为目标的最低适宜度数)被认为是更合适的做法。
足矫需由专业验光师/医生根据个体情况确定。
注:欠矫可能使眼睛持续处于模糊状态,加剧调节负担和视疲劳感,如频繁眯眼、揉眼、眼胀头痛等;也可能因视物不清导致注意力分散、学习效率受到影响。
2.定期进行专业视力检查
青少年建议每3-6个月复查一次视力及眼部情况,成年人每年至少一次,以便及时调整矫正方案。
3.结合综合管理策略
◆保证充足的日间户外活动
每天尽量达到2小时以上,自然光照是关键),《白皮书》数据显示,每日户外活动≥2小时,可使儿童眼轴年增长减缓0.17mm;
◆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如:遵循“20-20-20”法则(每近距离用眼20分钟,抬头眺望20英尺/约6米外物体至少20秒),是近视管理中常被提及的综合方法。
◆医疗干预
必要情况下,经专业评估后可选择合规产品进行干预,如浓度阿托品滴眼液、角膜塑形镜、具有特殊光学设计的框架镜/软性接触镜(如离焦设计)等。
另外,需注意的是,上述干预手段均属医疗行为,其适用性、效果及潜在风险因人而异,必须在专业眼科医生的全面评估、严格指导和定期随访下使用。
重要声明:
1.数据来源/方法依据
《近视管理白皮书(2025)》中华医学会眼视光学组。
2.注意事项:
涉及任何近视矫正或干预措施(包括框架眼镜、隐形眼镜、药物、特殊镜片等),请务必咨询并遵循合格医疗专业人士的意见和指导。
文中所提及的研究数据、白皮书观点及干预措施,均不代表对任何个人效果的保证。最终诊疗决策请以专业医生的判断为准。
3.科普声明
本文为科普教育,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和治疗。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具体方案请务必遵从眼科医生的指导。
4.图片版权声明:
本文配图主要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