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戴角膜塑形镜OK镜(orthokeratology lens,ortho-K lens),目前和增加户外活动、低浓度阿托品、多焦软镜与新型离焦光学镜片一样,均被证实能有效延缓青少年近视进展的控制方法!
角膜塑形镜起源于美国。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的George Jessen医生在发明了一种用于治疗屈光不正的用亚克力制造的隐形眼镜,当时被称为“Orthofocus”。这种隐形眼镜被视为OK镜最早的设计。但现代的角膜塑形技术通常认为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由 Dr. Richard Wlodyga, Dr. Philip B. Hanisch 和 Nick Stoyan 发明的。
这些早期的应用有许多不可预知的后果,主要原因是角膜塑形技术需要对患者的角膜形态有准确的认知,才能辅以塑形的手段,而当时的技术无法实现。这一窘境,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才被角膜地形图技术的发展所打破。
角膜地形图是用计算机准确绘制的角膜表面的曲面图,目的是为了详细描述角膜的形状和功能。利用计算机成像波前分析技术,角膜地形的三维等高线图有助于诊断,监测和治疗各种角膜形态学异常,当然眼科医生也能通过角膜地形图计算出近视治疗所需要的角膜塑形镜的形态。
起初,因为镜片材料的透氧性能不够,OK镜只能白天配戴,但白天不断眨眼,镜片的定位不良,近视的矫正效果不理想。透气型隐形眼镜材料的发展(透氧系数大于120)使得长时间连续佩戴成为可能,于是OK镜发展为夜戴型。夜戴型OK镜不仅镜片定位稳定,而且眼皮对镜片产生一定的压力,镜片下产生足够的负压,使角膜塑形取得关键性的成功。
现代生活离不开电子设备及视频终端,近视特别是青少年近视已经成为社会问题。
常规的近视矫正手段(框架镜、软性角膜接触镜)会使中央焦点成像在视网膜上,但周边焦点成像在视网膜后(远视性离焦),这样就会传递给发育中的眼球一个信号:眼轴长长一点,这样焦点就会落在视网膜上了——导致眼轴增长,近视增加。
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角膜形态发生变化,周边角膜因为“牛眼环”曲率增加、屈光力增加,中央焦点成像在视网膜上而周边焦点成像在视网膜前(近视性离焦),这种周边像成像在视网膜前的状态打断了上述“让眼轴增长的信号”,因此减缓眼轴增长。
简而言之,使用常规的矫正方式时,周边的“余光”是模糊的(远视性离焦),这会促进眼轴增长、近视度数增加。而戴塑形镜以后,中央和周边的“余光”区都是清晰的,从而抑制近视加深。
OK镜,一种采用特殊的反转几何设计的硬性隐形眼镜,中央平坦、中周边陡峭,类似遮阳平顶草帽。现代OK镜采用四区设计。
四区分别为:基弧区,又称中央光学区或治疗区;反转弧区;
定位弧区,又称配适弧区;
和周边弧区。
因其内表面由多个弧段组成。镜片与泪液层分布不均,由此产生的流体力学效应改变角膜几何形态。患者佩戴一夜后即有非常显著的矫治效果,之后的治疗期为10--30天,达到最终的治疗效果。
角膜塑形技术的最大优点是能够遏制近视的快速加深,阻止青少年从低度近视向高度近视发展,从而减少视网膜脱离、近视黄斑变性等并发症的发生。
值得一提,OK镜并不能治疗近视,只是控制眼轴增长,暂时使近视度数下降,而不能缩短眼轴,治愈近视。目前医疗技术水平下,近视只能预防、控制。不能治愈!
然而就在大量的临床观察和文献报道证明角膜塑形术总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同时,OK镜的不规范配戴情况也频频曝光,有些医疗机构在不具备相关设备与专业人员的情况下,片面宣传OK镜的疗效,随意为患者配戴。因配戴OK镜引起细菌性角膜溃疡、绿脓杆菌及真菌角膜溃疡在眼科临床也颇为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