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科普

更多 +

汇聚全面眼科知识,涵盖婴幼儿视力呵护、青少年近视防控,以及中老年人视疲劳、干眼、白内障、青光眼等常见眼疾应对。覆盖全年龄段、全眼科病种,贯穿预防、治疗、康复全周期管理,助力大众成为自身眼健康管理的主人,尽享明亮视界。

孩子近视真能“逆转”?爆火的红光控近技术,到底是科学还是噱头?

发布时间:2025/06/09

作者:康晶金眼科

导读

Introduction

图片

近年,在近视防控家长群体间,“哺光仪”“红光仪”相关词汇越来越多被提及讨论。提到它,家长们往往带着对治疗效果传言的好奇与向往。我们应该如何科学看待这种治疗方式?


1

“哺光仪”的技术核心

图片

“哺光仪”的技术核心是重复性低强度红光(Repeated low-level red light, RLRL)激光设备,这种治疗方式利用650±10nm波长光源,对眼内进行非接触式重复照射。

2

光照对近视状态及进展的影响

光照对近视状态及进展的影响,在动物实验中有据可循。动物研究表明环境光照的广谱特性确实能影响眼睛的屈光发育。虽然非哺乳动物和哺乳动物在光谱影响下的反应不同,但研究结果确实显示,在红光(630nm, 274lux)下饲养的恒河猴,会出现远视方向的改变,且当对这些恒河猴进行实验性近视诱导时,近视反应也较低。而在近视人群中,RLRL治疗也确实表现出明显的近视发展抑制作用。而一旦停用红光治疗,眼轴与屈光度出现迅速反弹,因此该治疗的效果可持续性有待考量。


001.jpg


红光治疗是通过何种机制抑制近视增长,目前还未完全阐明。是否与色差引起的视网膜信号改变、视锥细胞敏感度改变、多巴胺分泌改变等机制有关,还尚无定论。也有假说认为红光疗法可能增加成纤维细胞增殖,从而促进血液循环及氧合、减少炎症反应,对人眼的巩膜与脉络膜血流有影响,从而影响巩膜重塑,最终抑制眼轴生长和近视进展。


但从安全性考虑,这种照射方式可能引发光热效应及光化学效应,理论上有导致视网膜损伤的风险。临床上确有RLRL治疗后的视网膜损伤病例报告。2023年,一例12岁女性患者进行RLRL治疗5个月后出现双眼视力下降的病例引起了关注。该患者双侧眼最佳矫正视力均由治疗前20/20(1.0)下降为20/30(约0.6)。在RLRL治疗前,该患者眼底OCT图像正常,而治疗后的眼底照提示双眼中心凹变暗,自发荧光图像中出现低荧光区域,中心凹椭圆体区中断不连续,多焦视网膜电图检查显示黄斑区及黄斑旁区分别呈现中度及轻度反应降低。这个病例的出现,使得很多临床医生对这种治疗方式更加谨慎。

图片


值得注意的是,该病例所使用的照射仪器号称一级激光器,最高功率0.4mW,每天照射时间3分钟,每天2次,理论上对眼睛暴露安全。但最新在德国的一项实验室研究表明,该设备在角膜层面的单位功率达到1.44 mW/cm2,按照欧盟的标准,这个单位功率达到高危的3R等级,在操作时需要配戴护目镜。自2024年7月 1日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将该类有源激光设备纳入最高危险系数的三类医疗器械进行管理,但时至今日仍无任何一款RLRL设备获得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换一句话说,市面上尚在生产和销售的RLRL设备均属于违法。


002.jpg


2025年,一篇发表于眼科顶级刊物JAMA Ophthalmology的文章,报道了RLRL治疗对儿童视网膜黄斑区视锥细胞密度的影响。这项回顾性多中心队列研究发现,RLRL组的视锥细胞密度在黄斑中心凹0.5mm范围内显著下降,尤其颞侧区域,11只眼在0.3mm范围内出现异常低频、高亮度信号,1位患者出现OCT上囊样异常。视锥细胞是视网膜最重要的光感受器细胞,对于人类感官的重要性恰如负责听觉的毛细胞和负责嗅觉的嗅细胞。视锥细胞的损伤轻则出现视野内的暗点,重则致盲。在儿童期由于某种治疗导致的视锥细胞密度下降,其远期影响尚且未知,须特别谨慎对待。

3

Langis Michaud教授对RLRL治疗的看法

在刚刚结束的欧洲角膜塑形镜学术会议上,来自蒙特利尔大学的Langis Michaud教授就该议题进行探讨。Langis Michaud教授兼任法国巴黎南大学客座教授逾十年,因其专业影响力,常受邀赴欧美亚各国演讲,并定期在美国视光学会(Ellerbrock讲座)及欧洲视光学会会议上发表学术报告。关于RLRL的应用,Langis Michaud教授评价道:


003.jpg

图片

Langis Michaud教授在Linkedin社交网站上分享其在第七届EurOK会议上对RLRL治疗的看法


“深感荣幸受邀参加在希腊雅典举行的第七届欧洲角膜塑形镜会议(EurOK)。我们围绕近视问题展开了讨论,我对2,400篇文献进行了综述,并从中筛选出10%最具价值的内容进行总结。重点议题之一是红光疗法——这项技术在亚洲和澳大利亚已广受欢迎。尽管现有研究周期极短且初步结果令人困惑,该项技术仍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性。然而,其对儿童眼部健康的潜在危害和风险尚未得到充分评估。


值得庆幸的是,中国政府以高度审慎的明智态度出台了新的政策,要求制造商重新分类其设备,尤其是严格证明其安全性。政府的干预合理且值得赞许。制造商必须遵守政策指导方针,并证明其设备不会危及儿童的长期健康。作为专业人士,我们需谨记:对某些疗法,即使短期内效果显著,但若长期安全性存疑,我们必须谨慎对待再予推荐。这正是一种“短视症”(引自Sopko-2022提出),即过度追求短期效益而牺牲长期利益。


在深入研读相关文献并与红光疗法领域的实践专家交流后,我的观点颇为矛盾。我认为,我们可能正在以“灼伤儿童视网膜”为代价,为近视这个复杂问题寻求一种仓促的解决方案。以下证据值得关注:


近期一项独立研究指出:“接受低强度重复红光疗法(RLRL)至少一年的儿童中,部分出现旁中心凹视锥细胞密度降低及其他视网膜细微异常。这些发现表明,需进一步评估该疗法在同类人群中的长期安全性。”(来源:Liao X, Yu J, Fan Y等,《近视儿童重复低强度红光治疗后视锥细胞密度变化》,JAMA眼科杂志,2025年4月24日在线发表)

另一项研究警告:“本研究中两款低强度红光设备在连续使用3分钟后,曝光量接近或超过安全阈值(MPE),可能导致视网膜光化学损伤及热损伤。在安全标准确认前,临床医生应谨慎使用此类疗法。”(研究链接:https://lnkd.in/egH4c9yQ)

最后一项研究举例,Schaeffel与Wildsoet在《红光疗法治疗近视:优势、风险与疑问》中强调:“仍有很多尚未解决的重要问题存在。低强度红光激光疗法若要在儿童中长期安全使用,必须首先解答这些问题。”(《眼科生理学期刊》(2024年7月44卷5期,801-807页))   

4

总结

图片

综上,唯有通过严谨的科学研究提供充分证据,红光疗法才有资格成为现有更安全的近视防控手段(如角膜塑形镜、低浓度阿托品等)之外的可行选择。在此之前,我们需以儿童健康为最高优先级,警惕技术狂热掩盖潜在风险。”


近视防控并非一个关于眼轴数字的游戏,如果一种近视防控手段需要付出视网膜损伤的代价,哪怕是万分之一,临床医生也应在使用前充分告知患者该风险,并谨慎做出决策。儿童近视防控应严格遵从安全性第一、有效性第二的法则,在任何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之前,必须对其安全性进行全面且充分的验证。


眼科科普

更多 +

汇聚全面眼科知识,涵盖婴幼儿视力呵护、青少年近视防控,以及中老年人视疲劳、干眼、白内障、青光眼等常见眼疾应对。覆盖全年龄段、全眼科病种,贯穿预防、治疗、康复全周期管理,助力大众成为自身眼健康管理的主人,尽享明亮视界。

预约挂号

提交预约

预约成功

您已成功预约康晶金眼科门诊陈庆明医生号源,就诊时间:2025-06-03上午09:00-12:30,就诊编码:0000156206。请于就诊日携带身份证和医保卡于导诊台报到。

查看预约信息 返回首页

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结果

支付成功

查看订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