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初,我国首次发现23个长新冠标志物在国际医学期刊《柳叶刀》子刊上发表。简单点来说,就是发现新冠有23种后遗症症状。
前两天,钟南山演讲时表示,近期将有新冠病毒感染小高峰。
自从疫情开放后,有些人干脆放飞自我毫不注意防护,这可能很快被现实打脸。
从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3年10月公告来看,新冠病毒并未消失。全国现行主要流行株为XBB系列变异株,占比前三位的分别为XBB.1.9及其亚分支、XBB.1.22及其亚分支、XBB.1.16及其亚分支。(1)
这个系列变异株与眼部病变的关联性较以往更大。《中国新型冠状病毒眼病防控专家共识(2022年)》里指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出现眼部病变的比例为0~35.71%,多以结膜炎为首发病变,会较肺部病变更早出现。
新型冠状病毒眼病
新型冠状病毒眼病是指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系列眼部疾病,包括眼部炎性反应性病变、眼部血管性病变、视神经炎、颅神经麻痹或Miller Fisher综合征等,可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首发病变、伴发病变或唯一病变。(2)
新冠病毒可以通过口、鼻、咽喉等呼吸道作为侵入门户,也可以通过眼结膜造成呼吸道感染。结膜炎是最常见的新冠病毒感染眼病。
我们的手部每天可携带许多病毒,新冠病毒也有可能存在其中,此时如果用手去揉搓眼睛,很容易将新冠病毒带入到眼表,从而对眼睛造成刺激,导致感染,引起不适。
发病可为单眼或双眼,主要表现为眼红、畏光、眼痛、眼痒、异物感、流泪,无明显视力下降。
由新冠引发的结膜炎相对比较好处理,一旦得病及时到医院就诊,大多能在一周左右痊愈,无需太过担忧。(点击这里可跳转)
《专家共识》里认为,新型冠状病毒结膜炎:轻症者可自愈,无需药物治疗。症状较重者给予对症治疗,比如人工泪液,4次/d;可配合更昔洛韦滴眼液点眼,4次/d;更昔洛韦眼用凝胶涂眼,1次/d,夜间使用。
目前并无预防病毒感染的眼药水,在没有出现相关症状前,一般家庭并没有太大必要特意储备治疗用眼药水。
新冠可加重或引发以下眼病
除大家广泛讨论的病毒性结膜炎,新型冠状病毒可加重或引发以下眼病:
眼部其他炎性反应性病变:浅层巩膜炎、葡萄膜炎,表现为眼红、异物感、眼痛。
眼部血管性病变:少数患者还可出现视网膜血管阻塞。
视神经炎:表现为视力急剧下降,伴眼球转动痛,可伴有脊髓炎。急性期过后视力有所恢复,但可遗留视野缺损、严重视神经萎缩。
眼眶神经病变:少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并发眼眶神经病变,如Miller Fisher综合征。
病毒性角膜炎、视网膜视神经病变和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时,一定要及时处理,否则可能会对视力和视功能造成长久的严重影响。
这些患者如发现眼部不适,一定要及时到院就诊,根据检查结果来判断疾病类型,在医生的指导下治疗用药,切莫盲目滴眼药水,以免加重病情。
随着秋冬季节的到来,除新冠病毒感染外,支原体感染高发,流感活动度上升,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增多;还有些人遭遇了“二阳”“三阳”康复后一直不舒服,没有恢复到最初的身体状态。
疫情放开,不等于疫情结束。抗体半衰期会缩短,植株变异会让保护大打折扣。对预防新冠导致的眼部疾病而言,注意眼部卫生并避免交叉感染是有效预防感染的措施。
自我保护,为自己也为他人负责,在这里提醒大家:
建议做好防护工作
1.乘坐公车、地铁、高铁等公共交通工具,出入人群密集公共场所佩戴口罩;
2.外出回家后或在使用公共设施后,勤洗手;
3.咳嗽或者打喷嚏时,用肘部或者纸巾遮住口鼻。如果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喉疼痛等症状,尽量避免与他人接触;
4.在居家和工作场所定时开窗通风,做好居室日常卫生;
5.保证充足的休息,适度锻炼,均衡饮食,提升自身的抵抗力;
6.必要时佩戴护目镜。
外出戴好口罩,保持良好的清洁卫生习惯等,应该成为每个人的共识。
参考资料
(1)中疾控.《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2023年10月》
(2)中华医学会.《中国新型冠状病毒眼病防控专家共识(20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