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人的印象中,似乎只有小孩子的近视度数才会涨,成年了会逐渐趋于稳定,但事实上却未必如此!
有些人在年满18岁之后,近视度数依然在涨,直到30岁左右才稳定下来,也有部分高度近视患者,可能一辈子度数都在涨。
造成近视度数不断加深的原因有很多,如病理性;户外活动减少;日常工作时间长、压力大;不良的饮食习惯等。
而其中最主要的可能外因,其实就是大家经常在做的一个行为——长时间近距离用眼。
长时间近距离用眼
容易导致的不只是近视
作为生活在21世纪的人类,全民都步入了看屏时代。
通勤路上,了解一下今天的国内外大事。
(看看今天有什么瓜可吃)
上班,对着电脑目不转睛努力工作。
(摸鱼,不存在的)
吃饭,就着美食博主视频下饭。
(看看也香)
上床睡觉前,逛逛某宝打几局游戏。
(睡前仪式要有,不然睡不着)
这样的行为,一方面增加了近视的可能性;另一方面,非常容易增加双眼的负担,导致视疲劳、干眼、青光眼等的产生。
据 2020 年第 45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我国网民的人均每周上网时长为 30.8 个小时,相较 10 年前增加了 12.5 个小时。
在信息化时代,对于成年人来说,用眼的时长和频率反而比青少年时期还要大。除了工作用眼以外,休息时也很可能在长时间近距离用眼。
当用眼需求更多集中在近距离时,睫状肌会一直处在紧张状态,让眼睛容易疲劳。
如果眼睛的疲劳状态一直没有得到缓解或者调整,睫状肌就不能灵活伸缩,或调节过度而引起眼外肌对眼球压力过大,眼内压增高,导致眼球前后轴变长,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眼部问题乃至全身的不适问题。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高度近视具有极高的患病风险。
白内障
研究表明,与视力正常的人群相比,高度近视的白内障发展得更快,具有发病年龄早、核性混浊为主、黑核(白内障重)多见的特点,可能在60岁之前就出现了可见的白内障。他们患白内障的几率是正常人的3倍左右,同时随着近视度数的加深,手术的比率也逐渐增加。
同时,高度近视患者常常因为眼轴长、悬韧带松弛,以及视网膜眼底病变等多种因素,在术中或术后面临的风险都高于常规白内障手术,如视网膜脱离、晶状体脱位、眼压升高等。
Tips提醒:高度近视能不能做白内障手术?(戳我查看)
青光眼
在澳大利亚对3600多名年龄在49岁~97岁之间的成年人的研究中,4.2%的轻度近视患者和4.4%的中高度近视患者发现青光眼,而视力正常的人中患病几率仅为1.5%。研究作者得出结论:近视和青光眼有着密切的关联。
此外,在我国的研究中,青光眼与近视的严重程度有显著关联。在40岁或以上的成年人中,高度近视患者患青光眼的几率是中度近视患者的2倍多,是轻度近视患者的3倍以上。
Tips提醒:不知青光眼的危害?(戳我查看)
视网膜脱落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近视是视网膜脱落的明显危险因素。与非近视眼相比,轻度近视的视网膜脱落风险增加了4倍,而中度和高度近视的眼睛中,风险增加了7-8倍。
高度近视患者的眼轴延长,他们的眼球就像气球过度充气一样。气球越大,气球壁就越薄,越脆弱,越容易破裂。眼球也一样,近视度数越高,眼球越大,视网膜就越薄,也就越容易破裂。视网膜破裂后,玻璃体液进入视网膜下方,就会出现视网膜脱离。
Tips提醒:视网膜脱落的危害(戳我查看)
经常盯着看屏幕
已经这样护眼
不可否认,现在成年人的用眼需求较过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频繁和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的人,更需要时刻提醒自己规范用眼习惯。
首先,不想近视度数继续加深,用眼习惯要改正。
20-20-20法则不仅适合未成年防控近视,同样依旧是成年人有效的预防近视发生或进展的手段:近距离用眼20分钟,看20英尺(约6米)外的景物20秒。不仅能适度放松睫状肌,还能愉悦心情。
其次,户外活动对成年人来说一样非常的重要,一方面户外开阔的视野,能让眼睛处于放松状态,有利于睫状肌的调节,另一方面让眼睛接受足够的光照增加多巴胺的分泌抑制眼轴的增长。
最后,一副合适的眼镜。很多人工作以后对眼镜的态度就是“只要镜片没碎,就不用换,又不影响我看东西”。其实用了几年的眼镜,虽然表面看上去还行,但当你仔细看会发现遍布裂纹。这些都能导致镜片光学矫正性能下降,造成图像落不到视网膜上,从而引起视力下降。
建议眼镜更换时间:
成年人:一年半到两年更换一次
青少年:3个月到半年换一次
老花镜:最好一年一换
管家提醒:如果发现自己的度数一直在增加并且矫正视力在逐渐下降,应该及时到专业机构进行进一步检查,包括验光和眼底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