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好多眼病最后都是做的玻切手术?玻切手术有这么万能吗?
有些比较敏感家属或患者会发现,同是做玻切手术的患者,他们可能发生的是不一样的病症。
那为什么动辄切割玻璃体呢?玻璃体是个坏东西还是它本身就是一个不重要的存在呢?
玻璃体不是玻璃,它是人眼中类似于玻璃一样的物质,其无色透明,半固体,呈胶状,其主要成分是水,占了玻璃体体积的99%左右。
它的存在意义有二:
一是填充于玻璃体腔内,使得眼球饱满圆润;
二是作为一种屈光介质而存在,因为在正常情况下,它有很好的透光性。
所以,如果玻璃体发生病变,比如发生液化时,患者可能会感觉到视野中有蚊虫飞舞,严重的患者可能会感觉到光线完全被遮挡,进而发生失明。并且,由于玻璃体与视网膜和脉络膜组织贴合,它的病变可能造成周围组织的病变,比如网脱,重者即是失明,眼球萎缩。
所以,玻璃体的存在不可谓不重要。
那为什么动不动就要“动刀子”,切了人家呢?
我们要了解,切除玻璃体不是最终目的,让眼睛恢复透明的屈光间质、治疗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恢复患者视功能,才是最终目的,切除浑浊的玻璃体或是切除玻璃体视网膜牵拉,都只是手段。
01.波切手术治疗眼底病优势突出
玻切手术已经有五十年的历史,目前已经发展得非常的成熟,在治疗眼底疾病方面有着突出的优势:
1、创伤性小,安全性高,手术适应症范围广。
2、玻璃体可以帮助更多的老年黄斑变性、糖网病变人群改善症状,避免了失明和眼球萎缩的发生。
3、切除混浊或机化玻璃体、脓液和积血,既可清除细菌和毒素,又能恢复玻璃体腔内的屈光间质透明性。
4、可同时行外伤性白内障、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裂孔、填充硅油等手术,这样减少了手术次数,避免多次手术对患眼眼内结构损伤,降低了患者住院费用,最大限度恢复患眼视功能。
02.到底哪些眼病需要做玻切手术呢?
一般来说,发生以下眼病,会建议玻切手术治疗:
1、眼前段穿孔伤。眼前段穿孔伤合并外伤性白内障,尤其有玻璃体脱出时,在缝合伤口后,立即做晶体及前玻璃体切除,能提高视力,减少后发障;
2、玻璃体角膜接触综合症。白内障手术时,若玻璃体经瞳孔进入前房与角膜内皮接触时,可使角膜内皮功能失代偿。因此进入前房的玻璃体应全部切除;
3、恶性青光眼。切除前部玻璃体皮质,解除房水向前引流阻滞,使高眼压得到控制。
4、玻璃体出血。是玻璃体切割术的一个主要适应症。玻璃体出血后经保守治疗不吸收时,应做玻璃体切割。但一旦观察到视网膜脱离时应及时手术。儿童为防止弱视,一般宜尽早手术。外伤性玻璃体出血手术可提早;
5、眼内异物。玻璃体切割术取异物是在直视下进行,尤其对非磁性异物,或伴有其它眼组织损伤时,便于一同处理;
6、眼内炎。手术可清除细菌及其毒素,清除坏死组织及炎症物质,并可直接向玻璃体腔内注入药物;
7、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脱离合并玻璃体混浊,巨大裂孔合并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黄斑裂孔,玻璃体增殖引起的牵引性视网膜脱离,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引起的视网膜脱离等情况,适合做玻璃体切割术。一些复发性视网膜脱离也可选择玻璃体切割术;
8、晶体脱位到玻璃体、白内障手术时有碎片落入玻璃体内、黄斑皱褶、黄斑前膜及黄斑干孔、玻璃体内猪囊尾蚴等疾病,也在玻璃体切割术的适应症范围。
03.玻切手术的并发症
玻切手术虽可治疗许多复杂疑难眼病,但它的手术难度并不小,并发症较多,可分为术中及术后两大类。
术中并发症:
(1)脉络膜脱离 常见灌注水管插入脉络膜上腔。
(2)晶体虹膜表面出现渗出液 术中眼压过低。
(3)角膜上皮水肿 一般术后几日内可恢复。
(4)瞳孔缩小 术前瞳孔充分散大。
(5)虹膜意外切除。
(6)晶体损伤形成白内障。
(7)玻璃体视网膜出血。
(8)视网膜裂孔及视网膜脱离。
术后并发症:
(1)角膜上皮、基质水肿,变性。
(2)青光眼,术后眼压升高。
(3)白内障,玻璃体腔内的气体或硅油与晶体接触影响了晶体的营养代谢所致。
(4)玻璃体再出血,多见血管性疾病患者,多是由残存的新生血管出血所致。
(5)复发性视网膜脱离,有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6)眼内炎,极少见,术后眼球剧痛,眼睑及结膜水肿。
(7)交感性眼炎,较少见、多发于眼球穿通伤的患者。
(8)眼球萎缩,发生率在3%~30%,多见于眼球穿通伤,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术后视网膜未复位。
(9)脉络膜脱离,气体进入脉络膜上腔或视网膜下造成,也可造成视网膜脱离。
(10)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 多见于血管性疾病患者,视网膜供血不足。
因此,术后护理是很重要的。要严格限制眼球运动防止玻璃体出血,注意勿揉擦眼睛防止感染,注意清水进入眼睛和按时使用医嘱药物,以及均衡饮食不抽烟喝酒等等,都是对术后恢复有极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