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眼科编辑的忠告:视力不达标,也可能是弱视,错过黄金期恐终身难愈”
“医生,给孩子配副好点的眼镜,度数配足一点就行了吧?”——这是很多家长在面对孩子视力不达标时的第一反应。

然而,“视力下降”不等于“该配眼镜”,其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个比普通近视更为复杂的视力问题——弱视。与近视不同,弱视无法通过单纯配镜矫正,且一旦错过视觉发育的关键期,将造成不可逆的视力损失。
随着电子屏幕使用低龄化和学业负担加重,儿童视力问题日益突出。弱视作为发育性视觉功能障碍,常被误认为近视,从而延误干预。弱视本质是视觉神经系统未能正常发育,即使矫正屈光,视力仍低于正常水平。其治疗效果高度依赖于年龄,一旦超出“黄金干预期”,视觉功能便难以恢复。
本文将从弱视的定义与危害、早期识别要点、与近视的根本区别等方面入手,系统梳理这一容易被忽视的“视力隐形杀手”,帮助家长建立科学认知,把握矫治时机,为孩子守护清晰视界。
一、弱视的定义与潜在危害
弱视(Amblyopia)在医学上被定义为眼部无器质性病变,指在视觉发育期,由于单眼斜视、未矫正的屈光参差、未矫正的高度屈光不正、形觉剥夺引起的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低于相应年龄的视力为弱视;或双眼视力相差2行及以上,视力较低眼为弱视。
根据儿童视力发育规律,年龄3~5岁儿童视力的正常值下限为0.5,6岁及以上儿童视力的正常值下限为0.7。

弱视的危害远超过普通近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视力损失、双眼视功能缺陷(两只眼睛不会配合工作,看3D电影没效果,以后开车、打球都可能很困难)和立体视觉丧失。与近视不同,弱视患者不仅视力低下,而且缺乏完善的双眼协同工作能力。他们可能无法准确判断物体的远近、高低和深浅,这种立体视觉的缺失在医学上被称为"立体盲"。立体盲可能严重影响孩子未来职业选择,使他们无法从事需要精细空间判断的工作,如驾驶、外科手术、精密仪器操作等。据相关检索,到2030年儿童弱视患者人数将达到552.6万,这一数字凸显了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文献参考《中国儿童斜弱视数字治疗现状蓝皮书(2022)》
二、弱视的形成机制
弱视与视觉发育的关键期理论密切相关。人类视觉系统在出生后持续发育,尤其在0-3岁为关键期,6-8岁前为敏感期。在此期间,任何影响清晰视觉刺激输入的因素都可能导致弱视。
常见病因包括斜视、屈光参差、高度屈光不正以及形觉剥夺(比如天生的白内障或者眼皮抬不起来,像一直拉着窗帘,眼睛看不到光)。这些因素阻碍了视网膜获得清晰图像,进而影响视觉通路和大脑视觉中枢的正常发育。
三、弱视的类型
根据《中国儿童弱视防治专家共识(2021年)》,弱视可分为四类。
1.斜视性弱视:
单眼斜视形成的弱视。恒定性、非交替性斜视最有可能引起弱视。斜视性弱视被认为是来自于双眼的输送非融合信号的神经元之间竞争性或抑制性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情况会导致注视眼的皮层视觉中枢占优势地位,而对非注视眼的输入信号的反应呈慢性下降,造成弱视。
2.屈光参差性弱视:
当双眼屈光度数不等时,可引起屈光度较大眼的视网膜影像与对侧眼相比发生长期地离焦,从而导致屈光参差性弱视。双眼远视性屈光不正,球镜屈光度数相差≥1.50DS,或柱镜屈光度数相差≥1.00DC,屈光度数较高眼形成的弱视。
3.屈光不正性弱视:
为双眼弱视,多发生于未配戴过矫正眼镜的高度屈光不正患者[远视屈光度数≥5.00DS和(或)散光度数≥2.00DC可增加形成弱视的危险性],双眼矫正视力相等或接近。一般佩戴屈光不正矫正眼镜3~6个月后确诊。
4.形觉剥夺性弱视:
由于屈光间质混浊(如先天性白内障、角膜混浊等)、先天性上脸下垂遮挡视轴、不适当的遮盖等形觉剥夺因素造成的弱视,可对单眼或双眼,单眼形觉剥夺性弱视较双眼弱视后果更为严重。形觉剥夺性弱视是不太常见的弱视类型,但是比较严重且难以治疗。
四、弱视相关的视觉功能障碍
如对比敏感度下降(在光线昏暗或低对比环境下视力更差)、固视不稳定(注视物体时眼球微颤)以及调节功能异常(眼睛变焦能力不足)等。
这些"隐形"障碍虽不如视力下降明显,但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例如,弱视儿童阅读时容易疲劳、串行,写字可能出现颠倒(如b/d不分),体育活动时接球困难、容易摔跤等。这些表现常被误认为孩子"不专心"或"协调性差",实则可能是弱视导致的视觉功能缺陷。
五、弱视与近视的根本区别
发病机制:核心差异比较

诊断方法
近视诊断相对简单,通过验光确定屈光度即可;而弱视诊断更为复杂,需要排除眼部器质性病变,进行综合视功能评估。弱视的标准诊断方法包括弱视程度与屈光状态评估两大部分。

▲文献参考《中国儿童斜弱视数字治疗现状蓝皮书(2022)》
治疗策略:
近视防控主要围绕控制眼轴增长,而弱视治疗的核心原则是消除抑制、促进使用和重建功能。
预后方面:
近视虽无法根治但基本可矫正,而弱视治疗有严格的时间窗限制。众多研究指出,弱视治疗的最佳时期为3岁至6岁,这一时期被认为是视觉发育的敏感期,治疗效果最佳。这一特点使得弱视的早期筛查和干预尤为紧迫。
六、早期识别弱视
弱视的黄金干预时机转瞬即逝,早期发现成为治疗成功的关键前提。
然而,幼儿尤其是学龄前儿童往往无法准确表达视觉障碍,使得弱视的早期识别面临挑战。家长作为孩子最亲密的观察者,掌握科学的识别方法至关重要。
临床经验表明,弱视儿童除视力低下外,常表现出多种行为异常,这些信号远比孩子主动抱怨"看不清"更为常见和可靠。
1.视觉异常信号
视觉行为异常是弱视最直观的早期信号。家长应警惕以下六类表现:
①频繁揉眼或眨眼(试图通过机械刺激改善模糊影像);
②视物时头部倾斜或转脸(寻找最佳注视位置);
③近距离观看(将书或玩具拿得非常近);
④咪眼(试图通过缩小脸裂提高景深);
⑤对视觉任务缺乏兴趣(如不喜欢看图册或拼图);
⑥动作笨拙(容易碰撞物体或摔倒)。这些行为提示孩子可能正在适应不良视觉,需要专业评估。
2.斜视:
约半数斜视儿童会合并弱视。家长可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孩子双眼是否对称、协调。值得注意的是,间歇性斜视(偶尔出现眼位偏斜)同样可能导致弱视,且更容易被忽视。
3.学习相关表现:
弱视儿童常出现阅读困难(串行、漏字)、书写问题(字迹潦草、字母颠倒)和注意力不集中(因视觉疲劳导致)。这些表现易被误认为学习障碍或注意力缺陷,实则可能是视觉功能异常所致。
4.运动能力观察:
弱视儿童因立体视觉缺失,在接球、踢球等需要深度知觉的活动中表现明显差于同龄人。如上下楼梯时可能犹豫不决,这些表现不应简单归因于"性格胆小"或"运动细胞差”。
5.高危因素筛查:
具有弱视危险因素的儿童更需密切监测,包括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有弱视或斜视家族史者、发育迟缓儿童以及有先天性眼病(如白内障、上脸下垂)者。这些儿童即使无症状,也应定期进行专业眼检查。
6.家庭版简易评估:
3岁以上儿童可使用标准视力表(如Snellen.或LogMAR视力表)挂于光线充足的墙上,在5米远处让孩子识别。必须分别检查双眼(轮流遮盖一眼),避免双眼同时看导致单眼问题被掩盖。学龄前儿童可使用图形视力表(如HOTV或Lea符号)。
若多次检查一眼视力低于0.8或两眼相差2行以上,应尽早就诊。
专家建议,儿童首次全面眼检查应在3岁前完成,学龄儿童至少每半年检查一次眼轴与验光。
科学筛查:
专业医疗机构应采用多维度评估体系诊断弱视,包括视力检查、屈光检查(散瞳验光必不可少)、眼位与眼球运动评估、注视性质检查、双眼视功能测试以及必要的眼底和电生理检查。
先进设备如RetCamⅡ小儿视网膜成像系统、MTI瞬息摄影验光仪等,能对婴幼儿(最小3个月)进行屈光不正及斜视筛查。这些专业评估不仅能确诊弱视,还能鉴别其类型和严重程度,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七、弱视的科学治疗策略:从传统遮盖到神经视觉训练
弱视一旦确诊,及时采取科学治疗措施至关重要。现代弱视治疗已形成一套系统化、个体化的干预体系。与近视矫正不同,弱视治疗的核心目标是促进视觉神经系统的发育和重塑,而非简单地提高视力表上的读数,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方案制定。
1.消除形觉剥夺
形觉剥夺性弱视是最严重的弱视类型,治疗困难,预后差。对于危及视觉发育的先天性白内障,应尽早行白内障摘除手术并进行光学矫正,以获得相对较好的预后。导致行觉剥夺性的重度上睑下垂同样须尽早手术治疗。
2.矫正屈光不正
规范进行视网膜检影验光和准确矫正屈光不正是弱视治疗的基础。
3.遮盖疗法
包括常规遮盖与不完全遮盖。
常规遮盖:是目前单眼弱视治疗的首选方法,适用于中心注视或旁中心注视。遮盖疗法采用遮盖视力相对较好眼强迫弱视眼注视。并根据弱视发生的原因及程度确定遮盖强度与随访时间。在弱视治愈后应巩固治疗3~6个月,然后逐渐降低遮盖强度,并随访2~3年。在遮盖过程中需定期复查双眼视力,警惕遮盖眼由于遮盖出现视力下降。
不完全遮盖:适用于轻度弱视,是将半透明材料贴在视力相对较好眼的镜片上,使该眼的矫止视力低于弱视眼,适用于轻度弱视、弱视治愈后复发和伴有眼球震颤的弱视。
4.压抑疗法
一般采用药物压抑,适用于轻中度弱视。视力相对较好眼通过局部点用药物(阿托品)压抑其功能,弱视眼配戴常规矫正镜片看远或看近,提高弱视眼视力。但使用药物压抑需要及时随访,防止弱视反转。
5.视功能训练
包括精细训练、光闪烁、海丁格光刷
精细训练:是一种近距离视觉活动,通过近距离的视觉刺激,达到刺激视觉发育的效果。包括描图、穿针、穿珠子、剪纸、拼看图、刺绣、画画以及书法等。
红闪治疗:如对有旁中心注视的患儿给予红闪等弱视治疗仪治疗。
海丁格光刷:由深蓝色滤光片加旋转偏振盘组成,当人眼黄斑中心凹注视海丁格刷,会发现注视点处有蓝色的旋转螺旋桨(类似飞机螺旋桨),这是海丁格刷产生的刷状效应。这种刷状效应只出现在黄斑上,如果弱视眼为旁中心注视,则无法看到这一现象。利用这种旋转地光刷来刺激黄斑的抑制,来引导中心注视,达到治疗弱视以及纠正旁中心注视的目的。
6.手术治疗
伴有斜视的弱视一般应在双眼视力接近(相差两行以内)后行矫正眼位手术
▲文献参考《中国儿童斜弱视数字治疗现状蓝皮书(2022)》

文献参考《潘薇伊,陈扶摇,汤霞靖 弱视治疗——国内外最新指南和专家共识对比 眼 科 新 进 展 2024年 7月 第 44卷 第 7期》
总结:
虽然弱视治疗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比赛,但好消息是,只要家长足够警惕,抓住8岁前的敏感期,通过科学、坚持的治疗,绝大多数孩子都能赢得这场比赛,拥抱一个清晰的未来。
现在,请您立即拿出孩子的幼儿园体检报告,看看‘视力’一栏是否达标(3-5岁≥0.5,6岁≥0.7)。如果未达标,或存在文中任何信号,请务必预约正规医院的小儿眼科,进行一次散瞳验光和全面检查。这是为您孩子抓住黄金治疗期最重要的一步!
免责声明
本文为科普教育,旨在介绍医疗技术进展,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和治疗。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具体方案请务必遵从眼科医生的指导
图片版权声明
本文配图主要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原创版权申明
平台原创稿件版权归本公司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镜像至其他网站、公众号或商业平台;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获得授权。如有侵权,本平台保留依法追究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