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在不经意间,眼前突然出现一些黑影,状若灵动的小飞虫,当你试图仔细瞧清时,它们却狡黠地游走、闪躲。
这种神秘又恼人的视觉干扰,很可能是眼睛向你发出的求救信号 ——飞蚊症。
飞蚊症其实并不罕见,许多人都与之打过 “照面”,但因认知不足而经常忽视。殊不知,这小小的飞蚊背后,或许潜藏着大危机。
接下来,我们深入来了解飞蚊症,探寻应对之策。
飞蚊症的产生,主要在于眼球内部结构的变化。眼球里,玻璃体占据大部分空间,正常情况下它像透明果冻般清澈。
然而,随着年龄的递增,玻璃体也无可避免地踏上 “老化” 征程。原本规整的结构开始出现液化现象,内部逐渐形成不规则的空隙,进而产生混浊物。当外界光线穿透这些混浊物,便会在视网膜上投射出斑驳的阴影,这便是那些在我们眼前肆意飞舞的“飞蚊”。
此外,高度近视人群因为眼轴过长,对玻璃体产生牵拉,容易加速其变性;眼部受过外伤、进行过手术,或是患有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影响眼部血液循环,也都可能促使飞蚊症出现。
飞蚊症一般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比较常见的是生理性飞蚊症,多是因年龄增长、高度近视等因素引发的玻璃体自然退变。
这类飞蚊症通常相对稳定,一般不会影响视力,不需要特殊治疗,也没有特别好的「灭虫手段」。
而病理性飞蚊症,往往是眼部疾病拉响的“红色警报”,严重或可致失明。如果感觉到漂浮物越来越多,出现闪光感,甚至出现眼前固定黑影遮挡,范围扩大到影响视力,必须立刻前往医院就诊,接受专业干预。
不少飞蚊症患者寄希望于眼药水与叶黄素,部分含碘眼药水理论上能促进眼部微血管循环,或可助力吸收玻璃体混浊物,缓解飞蚊症状。但实际中,其效果因人而异,且仅对轻度生理性飞蚊症有一定改善,无法根治。(需遵医嘱使用)
叶黄素是很好的抗氧化剂,对视网膜有保护作用。不过,它无法直接消除已形成的飞蚊,更多是从预防和整体护眼角度,提供营养支持。
对于病理性飞蚊症,眼药水和叶黄素无法替代专业医疗手段,自行用药不仅可能延误病情,还可能带来其他健康隐患。
简单1招
教你自测飞蚊症
在家中,我们可以借助一些简单工具,对飞蚊症进行初步自测。准备一张洁白的 A4 纸,选择光线充足明亮的环境,手持纸张,使眼睛与纸张保持 30 至 40 厘米左右的距离。双眼保持平视,缓慢而平稳地转动眼球,仔细观察是否有黑影在眼前飘动。
若发现黑影,需详细记录黑影的数量、具体形状、所处位置,以及其是否会随着眼球转动而改变移动轨迹。紧接着,分别用单眼重复上述测试过程,对比双眼的测试结果。
倘若在测试过程中,发现黑影数量突然大量增加,或者伴有明显的闪光感,又或是黑影严重遮挡部分视野,务必尽快前往医院,寻求专业眼科医生的帮助。
当然,这种方法只能作为初步判断的依据,不能替代专业的眼科检查。
如何有效预防飞蚊症?
培养科学用眼习惯
长时间连续用眼是眼部健康的大敌,我们应尽量避免。建议每用眼20分钟,让眼睛看20英尺(大约6米)远的地方,至少20秒,让眼睛尽情放松。也可以通过按摩眼部穴位,促进眼部血液循环,缓解眼部疲劳。
打造营养均衡饮食
日常多摄入富含维生素 C、维生素 E、叶黄素等抗氧化物质的食物,如橙子、猕猴桃、菠菜、玉米等,增强眼部组织的抗氧化能力。
强化眼部安全防护
参与体育运动,或从事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工作,务必佩戴专业的防护眼镜,防止外力对眼睛直接撞击。特别是高度近视人群,尽量避免参与如跳水、蹦极等剧烈运动项目。
定期开展眼科检查
建议无论是否存在眼部不适,每年至少安排一次全面的眼科检查。对于那些处于高危人群范畴的朋友,更应提高检查频率。通过定期检查,能够实现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眼睛,是我们感知绚丽世界的重要窗口,愿大家都能拥有清晰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