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作为我国首位致盲性眼病,曾让无数中老年人陷入“雾里看花”的困扰。而手术治疗,是目前世界公认的根治白内障唯一有效的手段。
手术的原理其实非常直观:将眼睛内部已经混浊的天然晶状体取出,然后植入一枚透明的人工晶体。相当于为您的眼睛更换一个全新的“镜头”。
在过去,白内障手术的主要目标是“复明”,而如今,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人们生活需求的提高,手术已进入“屈光性手术时代”。意味着,术后不仅要“看得见”,更要“看得清、看得舒适、看得持久”。因此,如何选择这枚至关重要的人工晶体,就成为决定术后视觉质量和生活品质的核心环节。 No.1五大晶体类型,解码你的视觉密码 面对市面上琳琅满目的人工晶体,很多患者容易陷入“选择困难”。其实,不同类型晶体的核心区别在于其“焦距”设计,这决定了术后您能在哪些距离上看得清晰。[2]

1.单焦点人工晶体:经典可靠的“定焦镜头”
单焦点晶体,顾名思义,只有一个清晰的焦点。它像一个定焦镜头,将所有光线集中在一个固定的距离上。
能看范围:通常选择设定为看远(如5米外,用于走路、看电视)或看近(如30-40厘米,用于阅读),但无法两者兼得。若选择看远清晰,那么看手机、读书等近距离用眼就需要佩戴老花镜;反之,看远则需戴近视镜。
优点:技术最成熟、价格最亲民,术后产生眩光、光晕等视觉干扰的风险较低(<5%),患者适应快。
缺点:功能单一,无法同时满足远、中、近的全程视力需求。
适合人群:预算有限、对视觉质量要求不高,或不介意术后佩戴老花镜的老年患者;特别适合合并有眼底病变(如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3]
2. 双焦点人工晶体:远近兼顾的“双焦镜头”
双焦点晶体基于折射或衍射原理,使光线产生两个焦点,初步解决了看远和看近的问题。[4]
能看范围:远(5米外)和近(30厘米内,如看手机)两个焦点清晰,但中距离视力(如看电脑、做饭)往往表现不佳,可能模糊。
优点:价格适中,约80%的患者可摆脱对眼镜的依赖。
缺点:中距离视力是短板,需要3-6个月的适应期;夜间可能出现眩光、光晕(约15-20%患者感觉明显)。
适合人群:希望部分脱镜、退休后以看远(散步)和看近(带娃、阅读)为主,对中间距离用眼要求不高的人群。
三焦点人工晶体:全程清晰的“变焦镜头”
三焦点晶体是新型的老视矫正型晶体,它提供了远、中、近三个焦点,致力于模拟人眼的变焦能力。[2]
能看范围:远(5米外,开车)、中(60厘米,看电脑、仪表盘)、近(30厘米,看手机、穿针)三个距离都能实现清晰视力,全程视觉无盲区。
优点:脱镜率高达80-90%,夜间视力好,眩光风险低于双焦点晶体。
缺点:价格相对较高;对眼部条件要求极为严格。
适合人群:追求“无镜生活”、需频繁切换远中近用眼(如商务人士、设计师、摄影师)且眼部条件允许的患者。
连续视程人工晶体:流畅顺滑的“电影镜头”
连续视程人工晶体,又称景深延长型(EDOF)晶体,它通过延长焦深来实现不同距离的连续清晰视力。[4]
能看范围:实现了从50cm至5米外的连续视力,尤其在中距离(如看电脑、打羽毛球)表现优异。但极端近距离(如穿针)可能仍需佩戴低度老花镜。
优点:视觉体验更“顺滑”,对比敏感度高,眩光、光晕风险低于多焦点晶体。
缺点:价格较高;近视力并非其强项。
适合人群:需要频繁中距离用眼(如办公、运动),且希望视力能流畅切换的患者。
散光矫正型人工晶体:精准定制的“矫正镜头”
这并非一个独立的晶体类型,而是一个重要的“附加功能”。它可以与单焦、多焦、三焦等任何类型的晶体结合使用。[1]
核心功能:矫正角膜规则散光(通常可矫正0.75D-6.0D的散光度数)。如果散光大于75度并影响生活,医生通常会建议选择此类晶体,否则术后会因残留散光而视物模糊、变形。
优点:一次性解决“白内障+散光”双重问题。
缺点:价格高于同类型的非散光晶体;对手术医生定位的精准度要求极高。No.2
三大黄金法则,定制你的专属方案
选择人工晶体,绝非“越贵越好”,而是要在医学可能性的范围内,找到最契合您个人需求的平衡点。[2]请牢记以下三大法则:

法则一:审视眼部客观条件——你的眼睛“配不配”?
这是决定您选择范围的硬性门槛。在术前,医生会为您进行一系列精密检查,您需要重点关注:[1]
角膜散光:当散光超过75度(有来源建议150度)并影响生活时,应优先考虑散光矫正型晶体(Toric),否则术后视觉质量会大打折扣。
眼底健康:如患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变性、青光眼等眼底疾病,慎用多焦点/三焦点晶体,因为这类晶体可能会加重视物模糊。此时,光学原理简单的单焦点晶体往往是更安全、更明智的选择。
囊袋稳定性:对于高度近视等囊袋不稳定的患者,多焦点晶体可能因“偏中心”而严重影响效果。
法则二:梳理个人主观需求——你最需要看清什么?
您的生活方式和用眼习惯是选择晶体的核心导向。您可以问自己几个问题:
您的职业/生活状态?
○ 司机/夜间出行多:优先考虑夜间视觉质量好的单焦点或连续视程晶体,慎选可能带来眩光的多焦点晶体。
○ 程序员/设计师/运动爱好者:连续视程(中距视力优)或三焦点(全程清晰)是理想选择。
○ 退休人员,以散步、带娃为主:双焦点(性价比高)或单焦点(预算有限)已能满足基本需求。
您对眼镜的依赖态度? 是否极度抗拒术后佩戴任何眼镜?如果是,并且眼部条件允许,那么多焦点或三焦点晶体是您的考虑方向。
注:具体晶体选择必须由专业医生根据详细检查结果决定,本文仅供参考。
法则三:权衡家庭经济预算——准备投入多少?
人工晶体的价格差异较大,需要结合自身经济状况进行选择。
价格区间:单焦点 < 双焦点 < 连续视程 < 三焦点。
理性看待:预算充足,当然可以考虑功能更全面的晶体;若预算有限,单焦点晶体配合术后佩戴眼镜,同样能获得满意的视觉效果。切勿因追求昂贵晶体而给家庭带来过重负担。
注:不同晶体价格存在差异,请以医院实际报价为准;部分晶体可能不在医保报销范围,请提前了解当地医保政策。No.3
避开常见认知误区,拥抱清晰视界
在选择过程中,请警惕以下常见误区:[1]

误区一:最贵的等于最好的
▶真相:人工晶体不是商品,而是植入体内的医疗器件。“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一个眼部条件不适合多焦点晶体的患者,强行植入反而可能导致术后视觉质量下降,得不偿失。
做了手术就永远不用戴眼镜了
▶真相:多焦点晶体虽能帮助大部分患者摆脱眼镜,但并非100%绝对。在极端近距离(如看极小字)或特殊环境下,可能仍需眼镜辅助。要有合理的期望值。
误区三:人工晶体会像原装晶体一样老化
▶真相:现代人工晶体材料(如疏水性丙烯酸酯)稳定性极强,其使用寿命是终身的,无需更换。[4]No.4
与医生沟通,完成最后一步定制
最终方案的敲定,是一个需要医生与患者充分沟通、共同决策的个性化过程。[3]

请务必带着您对生活的思考,与医生进行一场高质量的对话。您需要清晰地告诉医生:
我平时的用眼习惯是什么?(例如:是否需要经常看电脑、开车、阅读?)
我对术后的视力有什么期望?(例如:是否介意戴老花镜?)
我的预算是多少?
医生则会结合角膜地形图、IOL Master生物测量等精密检查数据,为您“量眼定制”出最终的手术方案。
总结:
没有最完美的晶体,只有最适合您的方案。选对了,您术后将会感叹:“原来清晰的世界如此美好!”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白内障与人工晶状体学组. 中国白内障围手术期管理专家共识(2023)[J]. 中华眼科杂志, 2023, 59(8): 561-570.
[2] 张劲松, 王卓实, 李丽华. 不同类型人工晶状体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2)[J].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2, 40(10): 865-872.
[3] American Academy of Ophthalmology. Preferred Practice Pattern®: Cataract in Adults[EB/OL]. 2023.
[4] Holladay J T, Dierickx C, Dupps W J. Refractive outcomes with multifocal and extended depth of focus intraocular lenses[J]. Journal of Cataract & Refractive Surgery, 2021, 47(3): 395-403.
免责声明
本文旨在进行医学科普,提升公众对眼部疾病的认知,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所有诊断与治疗请务必遵从您的主治医生的指导。
图片版权声明
本文配图主要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原创版权申明
平台原创稿件版权归本公司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镜像至其他网站、公众号或商业平台;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获得授权。如有侵权,本平台保留依法追究的权利